ReflectionsOnTheGoodSamaritanExperiment
匆忙而漠視需要幫助的人? 讓我想到經典的「好撒馬利亞人實驗」:在時間壓力下,受試者選擇趕路去發表「如何幫助他人」的演講,而漠視路邊需要幫助的人。 傳統的解讀是: 時間壓力 。 但更深層的原因,很可能是「 價值觀排序 」; 準時 >>>> 正義。 情境的脈絡只是 催化劑 ,催生出你真正重視的東西; 這可能是無意識的選擇,但背後是一整個 社會價值觀 推動的結果。 除了價值觀的問題,可能還有 旁觀者效應 ( 人多責任輕 )、 模糊認知 ( 不確定這是什麼 )、 認知負荷 ( 匆忙而導致視野狹小 )、 成本與風險 ( 怕受傷、被告 ) 等等。 能怎麼破解? 喊出來!「你在幹麻」、「這裡有人需要幫助!」。 1. 問題浮現、讓更多人看到。 2. 簡單可行的小行動,降低心裡負擔與成本。 3. 找人幫忙打電話,直接的指令能消除模糊與猶豫。 我為什麼要這樣做? 我為什麼不「自掃門前雪」?康德會說:這不符合普遍法則,人人這樣做、人人都受害;只追求個人利益,反而會讓每個個體的利益受損。 自掃門前雪,最後的結果就是門口會有一堆垃圾,而且掃不完。 但是結果不如預期怎麼辦? 斯多葛哲學家會說: 專注在選擇,而不是結果 。 執行的過程中會有阻礙、會退縮、會有更多的問題;但我的選擇是正確的、方向是對的,那麼即使走不到目的地,但過程將不再憤怒、不再無力、不再失望。 但我的聲音,至少我聽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