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ReflectionsOnTheGoodSamaritanExperiment

匆忙而漠視需要幫助的人? 讓我想到經典的「好撒馬利亞人實驗」:在時間壓力下,受試者選擇趕路去發表「如何幫助他人」的演講,而漠視路邊需要幫助的人。 傳統的解讀是: 時間壓力 。 但更深層的原因,很可能是「 價值觀排序 」; 準時 >>>> 正義。 情境的脈絡只是 催化劑 ,催生出你真正重視的東西; 這可能是無意識的選擇,但背後是一整個 社會價值觀 推動的結果。 除了價值觀的問題,可能還有 旁觀者效應 ( 人多責任輕 )、 模糊認知 ( 不確定這是什麼 )、 認知負荷 ( 匆忙而導致視野狹小 )、 成本與風險 ( 怕受傷、被告 ) 等等。 能怎麼破解? 喊出來!「你在幹麻」、「這裡有人需要幫助!」。 1. 問題浮現、讓更多人看到。 2. 簡單可行的小行動,降低心裡負擔與成本。 3. 找人幫忙打電話,直接的指令能消除模糊與猶豫。 我為什麼要這樣做? 我為什麼不「自掃門前雪」?康德會說:這不符合普遍法則,人人這樣做、人人都受害;只追求個人利益,反而會讓每個個體的利益受損。 自掃門前雪,最後的結果就是門口會有一堆垃圾,而且掃不完。 但是結果不如預期怎麼辦? 斯多葛哲學家會說: 專注在選擇,而不是結果 。 執行的過程中會有阻礙、會退縮、會有更多的問題;但我的選擇是正確的、方向是對的,那麼即使走不到目的地,但過程將不再憤怒、不再無力、不再失望。 但我的聲音,至少我聽到了。

EveningAnxietyFromUnfinishedWorkRestartInTheNow

晚上的焦慮來自於未完成工作的強求→此時此刻重啟 現在時間是晚上九點四十七分,我在思考為什麼會感到焦慮。特別是這種「一天快結束了,但還有很多事情沒做完」的焦慮。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情形?我又該怎麼克服? 斯多葛式的觀察 依照斯多葛哲學的寫作風格與精神,我先描述目前的客觀狀況: 現在已經很晚了,九點多。還有兩間房間沒有打掃,還有許多東西要整理。客觀事實是,今天的工作量本來就多,一天之內根本做不完。現在一天快結束了,看到那些沒完成的事,焦慮就出現了。 這種焦慮主要來自矛盾——我知道該早點休息,該節制,但還有工作與寫作沒完成。於是出現掙扎,不知道該繼續做還是該停下。 轉念的瞬間 我突然想到,也許不該去想「還有什麼事沒做完」,而是應該把今天的計畫、時間表、待辦清單都丟掉,從「現在」重新開始。 不管現在是幾點、不管有多少事情沒完成,只要回到此時此地,問自己:我現在能做什麼?怎麼做能更貼近美德? 例如,提早睡覺是為了節制; 閱讀與寫作是為了追求智慧; 反思今天看到的新聞或社會事件,是為了實踐正義與同理心。 在睡前重新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貼近目標,這樣或許能讓內心回歸平靜。 焦慮的來源 我明白了——焦慮其實來自錯誤的判斷。 我誤以為「今天一定要把所有事情做完」,但這是不可能的事,也不是我能控制的。時間是有限的,而任務是無限的。當我執著於不可能完成的目標,又沒有真正行動時,焦慮自然產生。 回到可控之內 正確的做法,是回到理性與控制範圍內。現在九點五十分,問自己: 我現在能做什麼? 什麼是我可以理性選擇、能貼近美德的事? 比方說:快十點了,可以早點休息,讓精神恢復,保護身體,這是節制的一種表現。 節制就是控制慾望——而我的慾望是想把東西寫完、不想睡覺、想多做點事,但這些慾望與節制相違背。 行動與平靜 所以現在能做的事就是: 1. 把工作告一段落。 2. 洗個澡。 3. 把今天要寫的、要記錄的簡單完成。 這樣的做法讓我重新回到當下,讓行動服務於美德。當我做到這點,心靈就會自然回歸平靜。 https://booknote.cc/EveningAnxietyFromUnfinishedWorkRestartInTheNow  

EmotionsNeedSlowRelease

情緒要慢慢釋放 谷 阿莫 講過一個很棒的例子: 就像小時候媽媽叫你起床,如果她是六點叫你一次、六點十分又叫一次、六點二十再叫一次、六點半再提醒,等到六點四十她真的生氣了,你就會默默地自己起來。 但如果她平常都不講,到了六點四十突然大爆發,你也可能會一起爆炸。 這個例子其實說明了情緒要「漸漸地發出來」,而不是壓抑到最後才一次爆發。 溝通其實是情緒的宣洩 表面上看起來,情緒爆發像是兩個人在溝通,但實際上那只是情緒的宣洩,並不是對話。 當一個人情緒太強烈時,另一個人往往也會下意識地反彈,於是雙方陷入衝突。 所有不良的情緒都來自於錯誤的判斷 以「叫人起床」為例,當你提醒對方起床,他明明聽見了、也回應了,但還是不起來,這時候你感到的不耐與憤怒,其實正是一種錯誤的判斷。 因為對方起不起來,根本不是你能控制的事;你能做的只是提醒,但不能決定他是否行動。 當你因為這樣的期待而感到不舒服,那是「你」沒有接受現實本來就應該發生的結果。 情緒就是這樣開始累積的。 重複會變成習慣,不管好或壞 而當這樣的錯誤判斷不斷重複,它就會變成習慣。 久而久之,小情緒一點一滴堆起來,最後變成爆發;這也說明了,若不及時修正錯誤的判斷,它會漸漸變成慣性,而慣性最終會釀成更大的後果。 文化也是幫兇嗎? 社會文化也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這種情緒壓抑的傾向。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「有禮貌」、「忍耐」、「不要生氣」,於是慢慢學會避免爭論、避免發洩情緒。我們害怕衝突、害怕讓別人不愉快,這其實是文化影響下被教出來的反應。 另一方面,衝突在身體上確實難以承受,因為情緒對抗會引發緊張和不安,所以我們本能地想逃避。 天生的逃避傾向,加上後天的文化薰陶,就讓我們養成了這樣的習慣:情緒先壓著不說,忍到最後才一次爆發。 讓對方參與 但其實,我們是可以透過技巧來避免這樣的惡性循環。 戴爾·卡內基在書裡提到一個方法——讓對方參與。 以起床的例子來說,與其直接命令「起床了!」,不如問:「你打算幾點起來?」或「你想怎麼起床比較舒服?」這樣的問法能讓對方參與其中,從命令轉為合作,讓溝通更平和,也減少對立。 迴圈式的對話 另外,David Brooks 在《How to Know a Person》裡提到一種「迴圈式」對話技巧。 當對方說出帶有情緒的話時,不要立刻反擊,而是先重複對方的話,確認意思:「你是這個意思嗎?」或「你剛剛說的是這樣嗎?」這種回...

HowToRegainFightingSpiritAfterMissedGoalsAndFatigue

我的問題 如何調適心情?今天的目標沒有完成,只完成約 2/3;還有很多細細瑣瑣的雜事沒有完成,像是採買、轉帳、組裝小推車,這幾天照理說工作量不大,怎麼一直覺得累呢?三點小睡一下,然後錯過垃圾車的時間了。在下午四點的現在,如何讓心情更有鬥志、繼續工作呢? 書中的建議 《How Emotions Are Made》 身體預算的警訊 累到很想睡,是「身體預算」不足的表現,書中控制預算的建議: 充足的睡眠:基本又無奈的現實,盡可能的提升睡眠品質吧。 人際關係:與他人的連接與互動;在 Threads 和人聊天。 運動:強大身體預算重分配機制;運動餅干。 《Language of Emotions》焦慮是重新盤點的訊號 針對焦慮,問自己: 我在焦慮什麼? 真正需要完成的是什麼? 什麼是最小我可以完成的? 得出結論後,行動; 並對焦慮表示感謝。  https://booknote.cc/HowToRegainFightingSpiritAfterMissedGoalsAndFatigue

情緒失控,並非你的錯:斯多葛哲學如何教你拆解「感覺」,重奪內心主導權

圖片
當你說「我感覺難過」時,斯多葛哲學家會告訴你,你正在撒謊。 你感受到的不是「難過」,而是你對某個事件的 錯誤判斷 。 這個說法聽起來反直覺,甚至有點冒犯,但這正是斯多葛哲學的核心。他們認為,你我所經歷的許多負面情緒,都並非來自於事情本身,而是我們對它的看法。我們常常把事實和判斷混為一談,讓大腦進入一種「情緒自動駕駛模式」,任由感覺掌控我們的反應。 但這一切都能被改變。 斯多葛哲學提供了一套強大的工具,教我們如何 拆解感覺 ,從根源上處理情緒,進而活出平靜而有力量的人生。 第一步:區分事實與判斷——停止情緒自動駕駛 斯多葛哲學家相信,困擾我們的從來不是事情本身,而是我們對它的看法。 這句話之所以有力量,是因為它點出了情緒的真實運作機制。想像一下,當你走在路上,有人對你說了句很難聽的話。 「我被侮辱了」 是一種感覺嗎? 「我感到憤怒」 是一種感覺嗎? 斯多葛學派會說:都不是。這兩者都是你大腦在自動駕駛模式下的 主觀判斷 。 事實(無法控制): 對方說出了一個句子,這個句子產生了聲波。你的身體感受到了心跳加速、肌肉緊繃等生理反應。 判斷(可以控制): 你主觀地賦予了這個句子「侮辱」的意義。你認為「被侮辱」是件壞事,並對此產生了「憤怒」這種情緒。 你無法控制聲波的產生,但你可以控制你對聲波的 看法 。你可以選擇將它視為一個無關緊要的外在事件,就像風吹過一樣,對你毫無影響。當你做出這個選擇,憤怒的情緒就會自然消散。 第二步:實踐情緒拆解三步法,從案例看見轉變 理解了「事實與判斷」的區別後,我們可以將它應用到日常生活的各種困境中。這個過程就像一個 情緒拆解三步法 ,幫助我們從情緒的奴隸,變回情緒的主人。 當判斷帶來痛苦時 工作面臨裁員: 你錯誤地判斷「被裁員證明我很失敗,未來一片黑暗。」結果你陷入焦慮,無法專注於當下,甚至放棄尋找新機會。 在社群上被攻擊: 你錯誤地判斷「這個陌生人的惡評,代表我做的事情沒有價值。」結果你感到沮喪,自我懷疑,甚至因此停止創作。 朋友漸行漸遠: 你錯誤地判斷「他不再跟我聯絡,是因為我這個人不值得被喜歡。」結果你陷入孤獨與自我貶低,無法享受獨處的時光。 當判斷帶來平靜時 現在,讓我們用斯多葛哲學的視角,重新審視這些情境。 工作面臨裁員: 斯多葛判斷: 「這是一個外在事件,我無法控制。但我可以控制我的應對方式。」 結果: 你專注於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