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motionsNeedSlowRelease

情緒要慢慢釋放

阿莫講過一個很棒的例子:

就像小時候媽媽叫你起床,如果她是六點叫你一次、六點十分又叫一次、六點二十再叫一次、六點半再提醒,等到六點四十她真的生氣了,你就會默默地自己起來。

但如果她平常都不講,到了六點四十突然大爆發,你也可能會一起爆炸。

這個例子其實說明了情緒要「漸漸地發出來」,而不是壓抑到最後才一次爆發。

溝通其實是情緒的宣洩

表面上看起來,情緒爆發像是兩個人在溝通,但實際上那只是情緒的宣洩,並不是對話。

當一個人情緒太強烈時,另一個人往往也會下意識地反彈,於是雙方陷入衝突。

所有不良的情緒都來自於錯誤的判斷

以「叫人起床」為例,當你提醒對方起床,他明明聽見了、也回應了,但還是不起來,這時候你感到的不耐與憤怒,其實正是一種錯誤的判斷。

因為對方起不起來,根本不是你能控制的事;你能做的只是提醒,但不能決定他是否行動。

當你因為這樣的期待而感到不舒服,那是「你」沒有接受現實本來就應該發生的結果。

情緒就是這樣開始累積的。

重複會變成習慣,不管好或壞

而當這樣的錯誤判斷不斷重複,它就會變成習慣。

久而久之,小情緒一點一滴堆起來,最後變成爆發;這也說明了,若不及時修正錯誤的判斷,它會漸漸變成慣性,而慣性最終會釀成更大的後果。

文化也是幫兇嗎?

社會文化也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這種情緒壓抑的傾向。

我們從小被教導要「有禮貌」、「忍耐」、「不要生氣」,於是慢慢學會避免爭論、避免發洩情緒。我們害怕衝突、害怕讓別人不愉快,這其實是文化影響下被教出來的反應。

另一方面,衝突在身體上確實難以承受,因為情緒對抗會引發緊張和不安,所以我們本能地想逃避。

天生的逃避傾向,加上後天的文化薰陶,就讓我們養成了這樣的習慣:情緒先壓著不說,忍到最後才一次爆發。

讓對方參與

但其實,我們是可以透過技巧來避免這樣的惡性循環。

戴爾·卡內基在書裡提到一個方法——讓對方參與。

以起床的例子來說,與其直接命令「起床了!」,不如問:「你打算幾點起來?」或「你想怎麼起床比較舒服?」這樣的問法能讓對方參與其中,從命令轉為合作,讓溝通更平和,也減少對立。

迴圈式的對話

另外,David Brooks 在《How to Know a Person》裡提到一種「迴圈式」對話技巧。

當對方說出帶有情緒的話時,不要立刻反擊,而是先重複對方的話,確認意思:「你是這個意思嗎?」或「你剛剛說的是這樣嗎?」這種回應方式就像情緒的緩衝帶,讓對話多了一層安全距離。

這樣做不僅能避免衝突擴大,也是一種讓情緒自然釋放的方式。尤其當你快要生氣的時候,用迴圈式的問法能讓自己冷靜下來,從情緒反應轉向理性思考,不再被衝動牽著走。

情緒的控制是成熟的表現

情緒的釋放不該是壓抑與爆發之間的擺盪,而是一種有節奏、有意識的表達。學會在過程中釋放,而不是在終點爆發,才是真正成熟的溝通與自我控制。 

https://booknote.cc/EmotionsNeedSlowRelease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美德獨自為王

ReflectionsOnTheGoodSamaritanExperiment

How Epicurean Philosophy Views Desi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