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德獨自為王

 美德獨自為王,而所有自然渴望的事物都臣服於他。


這是芝諾承襲自犬儒主義而來的精神;犬儒主義嚴格了二分「美德」與「其它」,容不下一粒沙;而斯多葛主義放寬、模糊了這條僵硬的分界線,更有彈性去適應世界。


斯多葛哲學把中性的、美德以外的、無關緊要的東西,又分成三類。好的、吸引人的中性之物;壞的、想避開的中性之物;以及真正的中性。


錢是好的、健康是好的,可以靠近它、但別忘了以此通往美德;而生病、死亡是壞的,天生就想遠離、也應該遠離,但碰上了依然能用來磨練美德。


這樣看來,所謂的中性與美德的工具關係,是好的中性是主動的、舒服的通往美德;而壞的中性是被動的、不得不的以美德為目標來減輕痛苦。


壞的中性之物,比如生病,是不得不以美德的行為來讓自己好過,是被動的、環境壓迫的,擁有殘酷但強大的壓力或動力;而好的中性之物,如金錢,反而容易讓人沉迷其中,忘了還要走向美德。


也許也不需要考慮好的、壞的中性之物的平衡,人生本來就是複雜的、繁亂的;你不會永遠只會碰到好的中性之物,也不會永遠只有壞的。


也許更重要的,是有能力在兩者中游走;不管碰到什麼,好的、壞的,都有能力運用所學,做出最好的處罝。


Link to the updated article version by Obsidian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ReflectionsOnTheGoodSamaritanExperiment

How Epicurean Philosophy Views Desire